稻荷山
稻荷山為位於「東山三十六峰」最南端的靈山(海拔233m),三座連綿山峰由西向東漸趨高聳,自古便被稱為「三山峰」。從山麓仰望稻荷山,便可知其擁有極適合作為神明降臨之地的山岳風貌。
按接近山麓御本社的順序,依次稱為三峰、二峰、一峰,三峰與二峰中間為間峰,而三峰北方則有荒神峰相連。山中存在成群的大量御塚,參拜道路上亦建有連綿數千座的朱紅色鳥居。
登上稻荷山巡迴參拜這些神蹟(相傳有神明鎮座之處)與御塚(刻有神明之名,作為信仰對象的石碑)的行為,稱之為「御山巡禮」,參拜的人日夜皆絡繹不絕。
稻荷山
山上舊跡圖 秦長種
長祿4年(西元1531年)左右
御塚
平安時代的人們相信在二月初午之日前往稻荷山參拜便會獲得福氣,因此每年都會前往參拜。到了中世,稻荷山的山峰被稱為下塚(下方山峰的神蹟)、中塚(約位於中間山峰的神蹟)、上塚(上方山峰的神蹟)等名,進入明治時代後確立了七神蹟地,並建立了其主塚。以此為契機,其周邊便開始供奉「御塚」,上頭刻有展現個別民眾信仰的神名。
此乃個別民眾希望將源自神德的神名,或各自家中所祭祀「某某稻荷大神」之神名刻在石頭上,並於稻荷山祭祀的信仰之心(御塚信仰)的體現。
時至今日,數量已多達一萬座。
御塚